人类可在举手投足间把诗意融入生活,丰富生命

发布时间:2011-08-14 16:53
当前位置: 主页 > 好词好句 > 正文 综合信息网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和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曾经代表人类精神最美好最隽永结晶的诗歌似乎已淡出我们的生活。近日,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成功举办,青海湖畔、贵德县转经广场、西宁市的酒吧……诗歌的音韵、诗人的魅力在青海高原各处大放异彩,许多人停下脚步,思考诗意的生活态度,寻求世俗平庸中那动人心弦的力量。

  “我带孩子来听诗”

  高原仲夏夜,青海省西宁市的艾尚咖啡酒吧,上百名群众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聚集一起,倾听诗歌创作者来自心灵的声音。

  “像在沉重地摸索,温柔的手拄着谨慎的拐杖/走自己的路,不慌不忙”。阿根廷着名诗人罗伯特·阿利法诺用母语娓娓细诉,伴随着翻译充满感情的叙述,许多观众不时侧耳、点头,酒吧里一改往日喧哗,灯光与背景音乐氤氲出少有的冷静与浪漫。

  不少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站在听诗的人群中。“挺有意思的,不过我确实听不懂,是爸爸非要带着我来的。”8岁的龙龙带着迷惑的表情说。

  “这样的机会很难得,我趁工作之便带孩子来接受诗歌的熏陶,让他早一些接触人类最优秀的文化形式,希望诗歌中‘真善美’的因子能启迪并引导他的一生。”龙龙的父亲,青海电视台的记者王先生说。

  记者在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期间各地的诗歌朗诵活动中发现,在公园、广场、图书馆、酒吧,诗人的朗诵总是拥有大量的听众,优秀的诗歌和着名的诗人被越来越多的大众认可。

  “我与诗歌结缘已有七八年历史,上中学的时候偶尔还会写两句呢。”从城市的另一端赶到广场的西宁市民范永杰女士说,为了获知诗歌朗诵活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她和朋友还费了不少周折。“一下子接触十余种不同风格、不同语系的诗歌,见到温茨洛瓦、西川这些中外有影响力的诗人,听到他们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生动讲述,让我平淡日子里被压抑的情绪有了共鸣。”

  诗歌无处不在

  林语堂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它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几千年来,那些璀璨夺目的诗歌构筑起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世界,诗的语言和美好意境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

  从上世纪80年代走来的人们还记得,诗歌是他们迷茫中的启蒙者,激动时的催化剂,人际交往的桥梁和追随时尚的灯塔,诗人则是清醒的思考者,带领人们反思历史和现实,走出精神迷茫。

  此后的20多年,是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也是泛娱乐化的生活方式日益肆虐的时代。在普通大众的物质需要面前,被漠视的诗歌后退到中小学的教科书里,但诗人们依然没有放弃创作,诗歌顽强地存在并发展,在现代社会的土壤中奋力发芽、开花。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如果没有了诗歌的情怀和智慧,中国文化中最令人神往的事物和最精妙的意趣将会黯然失色。中国当代着名藏族诗人格桑多杰则预言,在物质生活丰富的时代,大众更需要诗歌,诗歌也将与经济的发展平行,日益繁荣。

▍相关内容
热 词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