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课本上的革命遗迹:诵读辛亥革命诗歌

发布时间:2011-09-10 16:30
当前位置: 主页 > 好词好句 > 正文 综合信息网

  昨日,一支由杭高、杭十四中和杭十一中的学生组成的队伍,向诞生了诸多辛亥革命英烈的绍兴出发,“乘着火车去辛亥”,寻访课本上的革命遗迹——重寻绍兴百草园的蝉鸣,三味书屋的庄重,烈士秋瑾和徐锡麟的壮烈。活动由浙江日报、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浙江省档案馆联合主办。


  现实中的百草园其实就是一片菜地,闰土和少年鲁迅相遇的地方是一间光线不足的小厨房。在今天的高中生眼里,它们全然不像鲁迅笔下的神秘园,这是一个别有江南风味的大宅院。学生们在刻有“百草园”的大石头前合影留念,眼里充满好奇。


  秋瑾故居,那一进高过一进,依山而建的老宅院静谧祥和,后花园里的马道悠然深邃,这是一个典型的清末“大户人家”应有的排场。就在这样美丽的后院里,一代巾帼英雄曾经习武骑射。而中院里的一口小井,焚烧毁灭过革命党人的名单。


  细雨滋润过的大通学堂。平静的池水,黝黑的楠木,“浩然正气”大匾高悬头顶,100多年以前,革命党人在这里策划起义,秋瑾在这里被官兵带走。就在现在看来风平浪静的环境里,学生们重新上了一堂激烈的历史课。


  “秋瑾是个女权斗士,她自己却缠过脚,她的脚就只有那么大。”秋瑾的亲侄孙秋经武用手比划着,跟台下的年轻人说:“虽然后来她放足了,但脚骨早就断了的。那么点大的脚,可不像你们现在这样,可以翘着二郎腿坐着。”学生听到这里都笑了起来。


  秋经武把革命烈士的故事讲了足足半小时,这比历史课生动直接得多。接着,杭州和绍兴文理学院的学生们逐个上台朗诵百年前的经典诗句。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故事和环境的影响,朗诵诗歌的学生仿佛回到了那个革命的时代。林觉民的《与妻书》等被注入了生命。沉痛的,不屈的,激昂的情绪从年轻人的口中流淌出来,博得台下同学的叫好声。


  《辛亥江南》一书的主笔作者,松阳作协主席鲁晓敏,驱车3个小时从松阳赶到绍兴,他站在大通学堂里的秋瑾、徐锡麟的画像前说:“写这本书以前,我没有很多觉悟。但是走过那么多烈士的故居以后,我万分感慨。100年前的烈士,就和今天在座的同学们差不多的年纪。他们的精神,说到底就只有两个字:担当。在百年前的中国,他们担当起民族救亡的大任。而担当精神,却是我们今天社会最缺失的东西。在座的同学们,你们需要思考,如何继承先辈的精神。”鲁晓敏简短的发言让在场的学生们鸦雀无声,陷入沉思。鲁晓敏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被学生们围住了,纷纷拿着他撰写的《辛亥江南》索要签名。(来源:浙江在线·教育频道)

▍相关内容
热 词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