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图标 网站首页 歇后语 广告语 座右铭 流行语 口号大全 标语大全 对联大全 贺词大全 诗歌大全 名言大全 格言大全 谚语大全
高 频 推 荐
网站LOGO 当前位置 → 主页 > 好词好句 >

翻开《十年诗选》时,竟有老友重逢之感

来源: 综合信息网 作者: 笑书 发布时间: 2011-06-30 00:01

  21 世纪以来,诗歌创作是否活跃可以从纸质诗歌刊物增加、诗歌网站增多、地方诗歌社团活动频繁中得到答案,还可见到,近些年来,《诗歌年选》、《诗歌年鉴》也成为诗歌界常规性的出版物。出于文学史写作和教学的需要,一部分学者如洪子诚编选了《朦胧诗新编》,他还与程光炜合作续编《新编第三代诗》,王光明是年度诗歌年选的重要选家。诗人编诗选也属常见,伊沙的《被遗忘的诗歌经典》、梁晓明等编的《中国先锋诗歌档案》、李少君的《21世纪诗歌精选》(两辑)、刘春的《70、80后诗歌档案》等都给大众化时代的诗歌读者提供了特殊套餐。在诗选并不缺少的当下,了解和发表诗歌的途径又太多,写作者水平与读者审美层次却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果编一部诗选,选哪些诗人,确定哪首诗歌为最佳?还要跨越十个年度?看上去都不是好做的事。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不愿长时间观察与等待,如果缺少对诗歌的虔诚,缺乏诗歌鉴赏功力,可能就没有《十年诗选2000-2010》的出版。

  编选者张维是诗歌默默的“培育者”,曾自筹资金出版《海子骆一禾诗选》。而李少君,除了一直坚持创作,有过办文学刊物的阅历。2006年他还在《星星》诗刊主持过《诗歌虚拟研讨会》专栏,在网上网下的讨论中,推出过一批在新世纪颇显实力的新锐诗人;2006-2007年间先后出版了《21世纪诗歌精选》两辑,把多位新诗人的新作和地方诗群创作介绍给广大的诗歌读者。因为二位选家从未间断对诗歌评论与选择工作,令我翻开《十年诗选》时,竟有老友重逢之感。

  为凸显诗选的时代感,选家认为朦胧诗人和第三代诗人“最具创造力的时期已经过去,除极个别诗人之外”,因此,他们更注意更新换代出来的21世纪“最具创造性的诗人”。本来诗歌史上“朦胧诗”与“第三代诗”的命名就不是太合适的帽子,在我看来,取掉这些有碍观瞻的“帽子”反而可以看见诗人的精气神。既然诗歌受到时代影响不可回避,为什么不能把对时代的感受交给读者?

  选家此次改变曾使用的地域或流派编选方式就是想把诗歌中的时代感受交给读者。

  诗集选择了174家诗人的诗。诗人是否有高下之分?选家并未作特别说明。诗作选入篇目应为选家之好。如果经常关注诗坛的读者就会注意到:一部分诗人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重要诗歌刊物的作者、《诗刊》青春诗歌会的参与者和各类诗歌获奖专业户,如雷平阳、郑小琼、李小洛、路也、卢卫平、潘维、陈先发、田禾、叶丽隽、江一郎等;一部分诗人是网络写作活跃的诗人,如去年才被李少君、张德明命名为“新红颜”写作的金铃子、横行胭脂、李成恩等女性诗人;还有金黄的老虎、湖北青蛙、举人家的书童、水晶钥匙、蓝冰丫头等多以网名驰骋诗歌江湖的写作者,他们或许从未在国家认可的正式诗歌刊物发表过诗。

  诗歌作者背景来源并非人人明朗,选诗风格也不拘一格,这样做或许正是为了更清晰体现出李少君一直提倡的诗歌草根性特点。李少君所言的“草根性”,在我的理解中,有别于主旋律,不要求表现国家、政治利益或道德规范,它不是仪式性、礼节性也不是模式化的诗歌写作,而是“自由、自发、自然的源于个人切身体验感受的原创性写作”。立足于民间原创立场,表达百姓的喜怒哀乐,众声喧哗可谓是诗选较为明显的特征。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Copyright @ 2011-2022 综合信息网(www.jintang114.org)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1004943号-1